罗筱晓
据极目新闻报道,今年高校招生工作持续开展中,不少考生陆续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。但在这一常规流程之外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却给报考了该校但最终没有被录取的学生也寄出了一份快递,里面有校长亲自撰写的一封信,以及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。很快,这封被网友称为“未录取通知书”的信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,并登上了热搜榜。
信息化时代,一位考生是否被自己报考的学校录取,电脑、手机上一查便知。那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挨个给考生写信说“你没有被录取”?难道真如网友调侃所说的“追着扎心”?
事实恐怕并非如此。从官方网站公布的招生简章看,考生要经历报名申请、综合评价测试及高考等多个流程。无论最终是否被录取,学生与学校之间都有一段可称为“同行”的交集。正如考生报名之后会收到通知,当这段一起走的路到终点时,学校把招生结果正式告知学生,可以说是有始有终。正如有网友称赞这种做法很“讲究”,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。
虽然被网友称为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但学校方面表示,这封信主要是为了给未被录取的同学送去感谢、关怀和祝福。的确,相比于告知考生一个早已知晓的结果,校长的那封信才是重点。
在信里,校长讲述了自己关于高考的故事: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知青才终于等来高考的机会,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身体原因未能被心仪的名校录取,不得不到大山里的一所学校就读。他们虽然在上大学的路上都经历了波折,但最终都成为了富有成就的人。校长以真实的事例鼓励未被录取的同学,一时的挫折将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明灯,只要是优秀的人,到哪里都可以打天下、都会是英雄。
人们常说,大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成才,更是教会学生做人。由此来看,这封信给那些未能被录取的学生送去了一堂人生课——暂时的失败,对强者而言只是个逗号。只有学会面对挫折、接受遗憾,才能成长,进而更踏实地往前走。
其实,早在2016年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过类似的信件。在我国教育史上,20世纪五六十年代,参加高考而未被录取的学生,也会由所属地区(或省、市)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发给不录取通知书。在1964年由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发出的未被录取通知书上,还鼓励考生在其他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。字里行间都透着人情味儿和真切的关怀。
当然,很多高校在招生阶段的工作量极大,并非每一所学校都有必要给未录取的学生写一封关怀抚慰的信。事实上,相比于那一纸通知,真正宝贵的是其背后蕴含的对暂时失意者的鼓励、包容和肯定。
高考结束,有学生金榜题名,也有学生“籍籍无名”。在世俗的“成功学”定义下,那些分数不够高或在报考阶段落榜的考生,他们的付出和对目标的追求似乎很难被看见和肯定。但事实上,成功从来不该只有一种定义,当考生尽力而为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,当落榜者在另一条赛道开启人生新篇章,他们发出的光就不该被忽视。
高考如此,人生也是如此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“为不够完美庆祝”和“不因失败而自我否定”相关的叙事开始出现——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?说到底,大部分人是普通的、平凡的,只要我们为梦想做出了努力,无论结果如何,都值得鼓掌。
创通网配资-创通网配资官网-怎么配资买股票-股票配资入门多少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